星欧娱乐新闻
 
中国“龙卷风”席卷欧洲文化建筑“零的突破”:中国建筑师正在向世界发声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6-07 01:16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外知名建筑师的“洋设计”几乎垄断了中国地标建筑的话语权——

  转折始于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这位坚持用回收砖瓦建造“文人建筑”的叛逆者,让世界意识到中国建筑哲学的当代价值。

  此后,中国建筑师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也不再是对西方范式的简单模仿,而是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标杆。过去的中国需要“进口”建筑师,现在或许是时候“出口”了。

  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二战期间,许多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面对一片废墟,鹿特丹秉承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无数世界著名建筑师汇聚于此施展才华。当我们走在鹿特丹的街头,随时会遇到各个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比如库哈斯的鹿特丹美术馆、彼得·布鲁姆的立方体屋、MVRDV的拱廊市场等。

  雷姆·库哈斯作品:鹿特丹美术馆(图源:OMA,摄影:Ossip van Duivenbode)

  如今,来自中国的建筑师马岩松在此建立移民博物馆,值得让所有中国人感到骄傲。

  从2018年的草稿到今天荷兰Fenix移民博物馆落成,马岩松用了7年时间,团队对方案进行了多轮设计和修改,最终成功拿下了这个项目。

  博物馆场地原有一座始建于1923年的建筑,曾是全世界最大的货仓,建筑曾在二战中被摧毁,经历多次重修,承载着鹿特丹的历史记忆。

  马岩松团队的设计保留了原有仓库的粗犷钢结构,在建筑中部打开屋顶,让自然光倾泻而下,两股缠绕上升的银色楼梯成为空间核心,远远望去宛如一道“龙卷风”,从地面向上盘旋,冲破屋顶,极具动感与视觉冲击力。

  走进博物馆,缠绕的银色楼梯仍是视觉的核心,这个“龙卷风”也是当年远赴重洋移民的冒险精神的象征。

  攀爬楼梯的过程,就像一场生命的旅程,马岩松说:“一切都是流动的,人、时间、光、大海……相聚又分别,又再次出发,这是一段关于自由、未知与希望的旅程。”

  在移民博物馆最初的设计里,还有一只立于屋顶的巨型海鸥雕塑,有人说它像米芾山水画中的鸟,仿佛对世界有着自己的态度,也有人说它是怀揣梦想、突破重重阻碍寻求新生的移民们的写照。

  荷兰Fenix移民博物馆(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Iwan Baan)

  马岩松认为,移民主题不应仅仅停留在苦难的叙事上,而应该更多关注他们的人生故事。

  “行李箱迷宫”展览体现了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展览由来自世界各地移民捐赠的2000只行李箱组成,这些伤痕累累的行李箱,记录着主人们过往的经历。

  建筑东侧的首层空间是开放的“市民广场”,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可举办各类活动,是城市生活的舞台。

  正如马岩松在自己的作品《二十城记》中所写的:“设计文化项目是一次与当地人、城市、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而这种创造有可能成为一个城市最核心的精神载体。”

  荷兰Fenix移民博物馆东侧的市民广场(图源:MAD建筑事务所,摄影:Iwan Baan)

  荷兰Fenix移民博物馆的突破背后,是中国设计、中国建造全球化的深厚积累。

  “让中国建筑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是程泰宁院士从年轻时就有的心愿。1985年,程泰宁在上海出差时得知中国援建的加纳国家剧院正在招标,由于时间紧迫,程泰宁只交出了一个中规中矩的方案,没想到竟然中标了。

  后来由于场地变更,程泰宁重新对加纳国家大剧院进行了设计。这一次,他研究了舞蹈、雕塑、壁画等非洲文化,并将其融入设计,最终的设计通过旋转、弯曲和切割三个白色的方形体块,形成了一座深受加纳人民欢迎的地标建筑,甚至成为加纳钱币上的图案,还被收入了国际建筑协会编辑的《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

  比如刘昊威带领的CAA建筑事务所在马尔代夫临空经济区设计竞赛中,凭借从海洋生长出的“生命之城”这一独特设计理念,击败众多国际知名事务所获胜。

  该项目以珊瑚礁为灵感,整合交通、商业与生态,70%的能源消耗依赖于可持续装置,成为“一带一路”示范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展示窗口。

  马岩松的MAD事务所是目前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事务所,马岩松在访谈中曾透露,他们现在在海外建成、建设中和处于设计阶段的项目有至少20余个。

  最近建成的“垂直峡谷”住宅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建筑造型非常独特,如同大峡谷般从立面上裂开,横跨10层楼,“裂缝”之处是布满景观绿植的公共空间和居住单元阳台,人们在城市的人工自然中攀爬,就像在登山。

  2014年7月28日,MAD事务所击败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等建筑师大师,赢得了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的设计权,这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赢得海外大型文化地标设计权。最早博物馆选址在芝加哥,而后经历一番波折后,改在洛杉矶,马岩松也对博物馆进行了重新设计。

  2019年,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模型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永久收藏(图源:MAD建筑事务所)

  导演乔治·卢卡斯说,他之所以选择马岩松,是因为他所设计的这座流线型的外星建筑,一定可以让年轻人远远看见就想要去体验。

  马岩松则表示,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挺无聊的,他希望通过建筑创造一个“爱丽丝仙境”,让人有机会去到另一个时空。

  埃及新首都中最引人瞩目的建筑之一,“非洲第一高楼”Iconic Tower,高达385.8米,77层,大楼的设计灵感源自法老时代的方尖碑,玻璃外观则象征着埃及太阳神的皇冠羽毛,这个项目由中国建筑总公司承建,被视作中埃合作的里程碑和“一带一路”的典范工程。

  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承建的卢赛尔体育场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场馆,场馆呈现出极具中东风格的建筑造型,一个金色碗状的容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是全球最大跨度的双层交叉索网屋面单体建筑,屋面索网结构跨度达274米,在钢结构吊装及外幕墙安装过程中,中国建设者们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难题。

  2015年米兰世博会,是中国国家馆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赴海外参展,也是中国当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一次亮相。

  中国馆用胶合木“麦浪屋顶”演绎“希望的田野”,以现代结构转译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用抽象语言唤醒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赢得了海外媒体的一致好评。

  北京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跳台,以玉如意曲线融合跳台功能,不禁让人感叹,工业遗产改造被注入了中国式诗意。

  马岩松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以“漂浮的云”的形态融入洛杉矶天际线,将中国画的留白美学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

  2025年中国建筑师刘家琨获得普利兹克奖,成为中国建筑师近年来最响亮的一次发声。

  刘家琨用汶川地震废墟材料研发出“再生砖”,展现了“廉价材料亦可承载崇高精神”的东方哲学内核。他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用本土石材与迂回路径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共生,诠释了“建筑是自然生长物”的东方理念。

  今天,西方的建筑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入了“现代性困境”,出现了对人文层面忽视、过于强势的视觉中心主义等问题。

  而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正在以更自信的姿态参与新的建筑规则的制定,在西方功能主义与地域符号化之外,开辟一条自然、人文与技术共生的新路径。

  过去几十年,中国建筑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身份重构——从早期依赖西方建筑大师的“文化输入”,到如今以本土设计力量主导的“理念输出”,中国建筑师正以独特的东方智慧重新定义全球建筑话语体系。

  这场转变不仅关乎技术与审美的突破,更折射出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性探索中的文化觉醒,是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自信崛起的表征。

  这场“突围”的终极目标,不是用中国风格取代西方风格,而是以多元文明共生的视角,为人类建筑文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重新描绘世界建筑的未来图景。

  《反向输出,中国建筑师在海外盖房子!》(公众号“建道筑格 ArchiDogs”,作者:躺平丫)

  入围“2020年度中国好书”,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带你读懂中国传统建筑,学习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本书从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入手,趣味讲解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听觉设计等。分析建筑随技术发展出现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带您领略传统建筑之美,感受华夏建筑中的智慧。

  本书以林徽因毕生奋斗的建筑事业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线年,收录了林徽因创作的14篇建筑类文章。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

  中国古建筑入门书,古建爱好者及林徽因粉丝不可错过的科普读物。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建筑学作品,配有50余幅精美手绘图,涵盖独乐寺、佛光寺等经典建筑。跟随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寻访之路,一起解开古建筑的层层密码。

  本书作者是一位身处一线的空间设计者,经年累月,阅读、游历、探究的记录。他用笔写下文字,图解思考,探究东西方空间里的那些智慧,亦或是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对空间的原始情感。文字直白却不乏诗意,信手绘就的图画,准确又充满童真。通过手绘还原古籍上的场景,读者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埋藏在历史里的文化与审美,并探寻现代建筑设计如何解构并运用这些元素。

Copyright © 2025 首页(星欧娱乐注册)平台登录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