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欧娱乐新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丨山水林间在地生长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6-23 02:5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持学术与人文并重的办学理念,聚焦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领域,持续推动学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致力于打造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为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促进珠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本期城市建设者将带领大家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为“港中大(深圳)”)二期项目的建设过程,从校园文脉传承与设计理念出发,探讨其如何透过一个个蕴藏人文关怀的细节,成就一座人性化且有温度的、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大学校园。

  香港中文大学,其校名承载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意涵。创校之初,史学家钱穆提议以英文名直译为“中文大学”,不仅意指中国语言文字,更暗含对中国文化的传承。1963年,由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而成的港中大,成为香港第二所大学。如今,这所秉持“博文约礼”校训的学府已然跻身全球顶尖高校之列,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中,持续开拓学术疆域。

  2014年,港中大(深圳)成立。这次跨越地理与制度的合作,既是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回应,亦是对高等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从沙田到龙岗,港中大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书写着中国大学迈向国际化的新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沿袭了港中大的书院制,逸夫、学勤、思廷、祥波、道扬、厚含、第七这七所书院打破学科壁垒,践行“全人教育”理念,构建跨文化的学习生活共同体——通过丰富的学术活动与人文实践,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与社会责任感。

  港中大(深圳)位于龙岗区大运公园附近,依山而建。整个校园所在的地块呈狭长的“L”型,两端相距甚远。校园周边还有主干道、高架桥和高速公路穿过。因此,如何解决出行问题,并有效控制噪声,是设计的关键考量因素。

  为尽快投入使用,整个校园采取了分期建设的方式。一期设计贯彻了“山·林·院”的空间组织理念,将整个校园划分为上园、中园、下园三个部分。上园依山就势,布局自然;中园为公共绿地,毗邻神仙湖水库和大运自然公园,设有机动车道、校巴专用道及绿道,连通上下园;下园则以轴线布局,对外展示标志性的城市界面。

  二期校园作为一期校园的延续,加入了景观理念,并在功能上进行了补充,增设教学综合大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研综合大楼及书院等。

  设计的核心,在于敏锐、持续地把控使用者的需求。“要预先进行充分沟通,具备一定预见性……既要解决眼前的问题,也要为未来留下一些发展余地。”

  校园的活力和文化感,往往就是在这样不断补全留白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不要把设计做得100%完美,做好90%,其余空间尽可能留白。”这是校方始终坚持的理念,分期建设的方式恰好保持了这种灵活性。

  2023年7月,二期校园建设正式完成。整个校园呈现出一种渐次生长的自然景象。

  港中大(深圳)弹性的校园规划,为新需求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这也充分体现了分期建设的优势。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势头迅猛,尽管校园一期已经规划了实验室,但科研用地仍可预见地陷入短缺。因此,二期校园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栋较大体量的科研综合大楼。这些灵活的调整,使得港中大(深圳)能够及时回应因时而变的需求,保持了校园建设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在设计上,港中大(深圳)二期强调整体环境的和谐,重视群组的协调和单体的创意。其整体规划充分延续了一期“山·林·院”的设计概念,并进一步将其延展为“山·水·林+院·廊·楼”,旨在“通过转化校园绿色可持续、弹性多元复合的空间形式,应对未来大学教育发展”。

  整体建筑以“廊”联动校园,把“楼”与“院”结合,进而与“山水”对话,绘就一幅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校园卷轴,实现一种生态、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人本校园理想。

  设计方案以清晰的轴线串联校园空间,形成“入口、核心、枢纽、书院生活”四大序列空间群组。教学、会议、科研及住宿四大建筑群通过高低错落的体量组合,既围合出开放共享的庭院,又以塔楼群楼的对比塑造丰富的空间形态。同时,通过优化景观与路径,设计方案化解了复杂、狭长地形所带来的“钟摆式”动线问题,使校园流线更加高效连贯。

  校园东门广场建筑群沿主入口门廊向南北两侧展开。东南侧教学综合大楼由高低错落的方院围合,西北侧礼堂和学术会议交流中心以塔楼群楼与连廊的组合关系呼应湖景。两组建筑以差异化的空间策略——一方内向围合,一方外向延展,共同完成了从城市到校园、从人工到自然的诗意过渡。

  教学综合大楼被安排为两高两低的组合,其从两座塔楼中间向外伸展,面向街角形成最长16米的悬挑,形成校园的标志性入口空间。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以不对称的形态与之呼应,以此化解巨大的体量差异,融入校园肌理。

  在二期校园中,景观设计是优美的一笔。钟楼位于轴线西端,和科研综合大楼共同构成联系上下园的枢纽空间。钟楼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密檐塔的特点,14层屋檐以简洁的弧线层层向上收拢,呈现了一种当代性的东方意境,亦体现了校园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精神。从钟楼脚下延伸出的广场空间,自然连接着科研综合大楼、运动场和周边山林,使整个校园环境和谐统一。

  校园中轴景观经过精心梳理,通过延伸连廊、增植林荫大树和草地,将各建筑庭园自然串联,营造出层次丰富的校园空间序列,同时也优化了交通流线,确保校巴广场的安全舒适。

  面对二期校园更高的容积率,设计团队并未一味追求建筑的高度,而是尽可能保持低调的姿态,使建筑与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律动”。正如设计师所言:“山如果不太高,建筑就要更加谦卑。”这样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使校园整体与周围的山水地形保持了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有效规避了大量土方填挖工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山体的自然风貌。

  上园书院生活区通过道扬书院的开放中庭进入,经由中轴的林荫步道与连廊,联系两侧的书院、广场与生活设施,到达岗顶的厚含书院与第七书院。厚含书院与第七书院则随地势形成独具特色的“书院阶梯”,每座书院内部又围合出次一级的院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出独属于书院的社区氛围与人文空间。山景作为校园空间的生态底版,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港中大(深圳)依山傍水,拥有与沙田主校区相似的自然地形特征,并延续了其生动、自然且富有活力的校园布局策略与氛围。

  校园中,连廊和绿道紧密相连,便捷师生出行。建筑将岭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架空的设计,预留足够的开放公共空间,营造出开放与共享的校园环境。

  然而,这样的设计也给项目施工带来了不少挑战。首先,由于校园地处山地,施工现场整体呈北高南低的坡地形态,某些单体建筑的建设场地内高差甚至可达20米,这使得施工车辆、设备及材料的进出远比常规场地项目困难。因此,项目在前期便充分考虑场地的地形特点,根据建设需要进行道路修建、山体开挖,并精细规划施工现场的平面布局,确保建设施工有序推进。

  其次,设计本身也需结合地形与场地现状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例如,部分楼栋所在的基地下存在溶洞,地质条件复杂。据统计,桩基施工过程中约有40%的见洞率,这意味着项目必须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灵活调整建设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设计可行。又如,部分连廊设计要求横跨山体,但经过现场考察发现原本在挡土墙上修建连廊的方案存在安全隐患——山坡上下高差达12米,土方开挖会对现有地形和植被造成破坏。经过各方讨论与论证,最终放弃直接跨山的做法,选择避开山体,采用轻钢独立柱结构设计,有效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

  再者,为最大限度释放地面空间,营造开放的公共区域,校园内的许多建筑都采用了大悬挑结构。以教学综合大楼为例,其整体造型向四周悬挑,最大悬挑距离达16米,为入口区域创造了一个具备视觉冲击力的标志性架空空间,也为师生提供了遮风挡雨的休憩场所。为实现这一设计构想,结构设计结合建筑功能需求,对比各种受力体系,最终选择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大悬挑钢结构桁架相结合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大幅提高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实现建筑的美学呈现。

  此外,为使建筑空间更好地呈现向自然的过渡,整个校园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展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如建筑外墙利用天然石材、青砖、木纹板、陶板、(穿孔)铝板、锌板、涂料、玻璃等多种材料组合呈现。单独建造一栋楼所使用的建筑外立面材料就达40余种,给予建筑丰富而独特的视觉触感。各种材料之间的搭配与衔接,也成为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打磨的细节。

  面对以上诸多建造挑战,项目以BIM技术应用从容应对。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项目应用BIM技术对建筑层高和室内净高进行评估,计算各区域土建净高,通过剖面图及局部三维剖切图分析节点管线下净高,输出各子项各楼层机电净高分布图,实现净高控制。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项目还应用BIM技术制作漫游式VR场景。如在E书院中,其通过车库样板段视频,直观带来对“实际”空间效果的感受,复核管线排布美观度、合理性、主要行车路线视线效果,对影响效果的点位、区域继续优化。

  在主体施工阶段,项目应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场地布置。针对施工场地面积狭小、装配式构件体积大的问题,利用BIM三维可视化优势,提前对场地总平面布置进行三维动态模拟,辅助现场材料堆场、临边防护、人车分流、展示区策划,预判危险并提前制定相关措施,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立体安全管理,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在主体施工阶段,项目还应用BIM技术进行了机电深化设计。通过管线综合深化,消除碰撞问题、优化净高、提前预留各专业洞口,使管线排布达到合理美观便于施工。

  项目以BIM技术结合装配式施工体系,对预制构件进行深化设计,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提前消除了各类问题对施工进度、质量的不利影响;对预制构件与现浇节点区钢筋排布进行优化,直观便捷地解决节点区钢筋不匹配的问题;对各预制凸窗安装典型节点进行现浇和预制交接部位深化,为项目预制件顺利吊装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对施工工序进行三维模拟,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漫步在校园中,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建筑空间中的丰富性与层次感——不同时期的建筑之间相互呼应,呈现出完整统一的风貌——这是港中大(深圳)二期项目弹性规划、分期建设的结果。

  港中大(深圳)二期项目共分为六个地块,散布在校园的不同位置,穿插“生长”于一期项目之间。鉴于二期项目的容积率比一期高出一倍,因此二者如何顺畅衔接,并且在更加紧凑的空间内营造出同样舒适的使用体验,成为各参建方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

  回顾整个建设过程,方知这样的和谐呈现实属不易。项目体量较大,最高峰时期曾有30多家参建单位、超过3000人同时作业,涉及建筑、结构、景观、精装修、幕墙等各个方面。加之不同阶段、不同团队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各方磨合期间的摩擦与争论在所难免。

  “实际上,这是一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归根结底,各参建方的诉求与“执念”回归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环境,力求打造一个符合百年建筑标准的校园。比如,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参考了传统岭南合院的形式,设计了方形的内庭院。而校方出于尽可能增加活动空间的考虑,提出希望将庭院的形状“压扁”一些,方便师生日常活动。又如,场地内的铺地材料原本打算按照原设计使用砖片,但鉴于校园内人流量较大,从长远维护的角度出发,各方协商更换为效果相似但更耐用的青砖。

  还有,作为校园内地标之一的钟楼,融合了中国密檐塔的传统样式与现代设计语言。为了更好地将图纸精准落地为实体建筑,施工图绘制团队与方案设计师进行了反复沟通与调整。从挑檐的厚度到柱子的尺度,再到消防动线、楼梯与玻璃幕墙的细节,每一处都经过了细致推敲与完善,最终确保了这一重要建筑单体的完美呈现。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如今的港中大(深圳),建筑错落有致,绿荫环抱,环境宜人,是公众乐于参观打卡的美丽校园之一。项目所获的诸多奖项,也充分彰显了其卓越的建设质量和设计理念。

  港中大(深圳)作为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将人本关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反映了校方对学生生活质量的细致关怀。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各参建方。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工作人员高度重视学生的建议,积极研究并给予反馈,尽力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从而切实地提升并优化了校园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施工过程中,在校师生的生活起居同样是关注焦点。由于二期项目与一期密切交织,特别是部分施工区域与学生和教职工宿舍仅一街之隔,如何控制施工噪声和扬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保障师生作息不受干扰,施工方采取了严格的作业管理措施,甚至实行了早晚蹲点“卡门”制度,确保施工时间严格遵守规定:早晨不准提前开始施工,晚上则确保按时停止作业,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施工对校园环境和师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期校园建成初期,建筑师曾畅想其日后的美好景象,“南方具备得天独厚的植物生长条件,三五年后,校园内的植物都长起来了,建筑将被绿色覆盖,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如今,港中大(深圳)校园内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梧桐树下听凤鸣,神仙湖畔论古今”,东方元素与西方韵味相得益彰,园林景观与岭南风貌相映成趣。

  “从一片荒地与废旧厂房中破土而出,到建设一所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过去奋斗的十年,每一天都显得如此漫长,却又一晃而过。”回望这场跨越数年的共建历程,它为所有参建者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也成为他们心中引以为傲的作品。

  这种自然生长的过程,让校园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空间,实现了校园精神的在地铸造。借助这种灵活而开放的设计理念,校园空间不仅为学术活动提供支持,也为学生的创造力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土壤,充分回应了港中大的人文精神与活力传承。

  然而,更为动人的,莫过于在这漫长的时光中,由港中大(深圳)所建立起的深厚联系。尽管二期工程已圆满结束,在项目刚结束不久的过渡阶段,仍有部分参建人员留驻现场,依然与曾经接触过的师生保持着日常交流。

  这种从建造者到使用者的交接,仿佛在这一刻超越了形式,成为一种人文主义的延续和传承。校园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空间,而是承载着每一个参与者的情感与记忆,成为他们共同成长与奋斗的见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位于龙翔大道西北侧,水官高速、盐龙大道(北通道)、机荷高速在基地南侧交会,地块东、南两侧与城市主干道龙翔大道、龙飞大道相邻。校园总用地面积约101.4万平方米,分为上园、中园、下园三个部分。大运自然公园的公园环道将上园、中园、下园贯穿成一个空间整体。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项目分一期及二期建设,二期办学规模达4000人,项目建成后,一、二期校园共将满足1.1万人的办学规模需求,将助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一步完善校园版图、提升办学规模和办学能力,成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为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促进珠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2025 首页(星欧娱乐注册)平台登录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